网站地图
旅游 | 房产 | 资讯 | 体育 | 企业 | 图片 | 视频 | 政府 | 政协 | 网上日照 | 渔家乐 | 酒店预订
|港城快讯|
故园“新商气”——莒县“大渔城”造市启示录(2006年01月16日)
不知道的人,第一次来到莒县大渔城认为离海很“近”,其实莒县离日照有50多公里,并且是个农业大县。但是更耐人寻味的是,住在日照海边和海洲湾的鲜海货经营人,跑到这里来拉渔货。就这样,旱湖里硬是“拔”出“一条大鱼”。岁末年初,记者到莒县大渔城采访,看到熙熙攘攘采购鲜海货的人群,听到南腔北调的声音,感受到市场生“大鱼”的气度。 “冷”观念造出“热”市场 “莒县地处江浙、胶东渔场之间,是渔业经营的空白带,有巨大的市场潜力”。大渔水产城总经理王全忠深有感触地说。这位从事国有商业管理几十年的老县商业局长,也是在教训中品尝跟“热市场”苦楚,反弹琵琶,用“冷”观念看待市场。 “冷”的观念也是建立在调查了解基础上的,德州不产茶叶却建起了大茶叶市场,沾化不产海蜇也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海蜇批发市场,个中范例,给王全忠这位老“商业人”带来观念的刺激。 如何拨动市场那根敏感的神经,用“冷”观念看待市场的需求? 莒县有100多万人口,与四县区交界,处于中心地带,除了当地的渔货市场消费,还潜在着辐射功能。 恰恰就是这种“冷”观念,造出了一个热市场。目前,大渔城的年交易量达到30万吨,占全国水产量的二十分之一,年交易额达到5亿多元。一举成为江北海货经销的集散地。 无中“攀生”渔货股 俗话说的好,“做菜容易请客难”。而大渔城的建设过程中是“做菜也不容易,请客也不容易”。 为做好“鱼菜”城,该企业负责人一边顶着各种压力,在资金贫乏的情况下,引入股份制,启动建渔城工程,一边“请客”入席。 该县原有一些商业的下岗职工,早年从事渔货贩运生意,并在青岛、连云港、大连等地租赁冷库,练就抓商机的本领。但由于经营的成本加大,一些人开始对故土未开启的市场产生兴趣,大渔城的建设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,双方一拍即合。 30多名莒县籍渔市经纪人纷纷回流,入居大渔城,开始搅活了渔城的商气。当地银行部门也锦上添花,2000多万元的资金,注入大渔城。该城的可租库位达到了170个,吸纳固定水产品经销大户56家,季节性经销户43家。产品流通销售市场已拓展到安徽、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、黑龙江等18个省市。 耐人寻味的是,不仅有当地的经营户,还有浙江、福建等外省户占三分之二。 更耐人寻味的是靠海的岚山、日照等地渔业加工户每年从大渔水产城购货6000多吨。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舟山渔场小加工作坊多,没有像大渔这样的渔货市场。渔货源虽是舟山的,但拉到大渔水产城储存冷冻,一到渔货紧俏的季节,舟山又反过头来到莒县大渔城购鱼,翻来覆去一条鱼四种价格。 大渔变"活鱼" "大渔"之所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,这应该得益于他们的"洼地效应",也是大渔城快速"长"大的秘诀。大渔城普遍对前来的客户实行了低价租赁、税费闸口管理,即每个租赁户只需每年向公司交纳一定的租赁费,有关部门直接与经营户打交道,真正做到放水养"活"鱼。华达公司的李姓老板说:"这样的政策,经商的人放心、省心,有钱大家共同赚"。 大渔水产城平均日出车辆近百台,销售产品300吨左右。拉出拉进的是"冻海货",但水产城就像其名一样,如一条大鱼激活了驻地的经济。据不完全统计,常年在大渔水产城跑运输的车辆有50多台,围绕着大渔服务的劳动力500余人,其中下岗职工100余人,附近村民400余人,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。 远不止这些,大渔城还带动了该县蔬菜和畜禽的流通业,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业。驻地有16家小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隐形或者有形地与"大渔"存在着"链条"关系。
作者:徐腾 来源: 日照日报
〖关闭窗口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