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地图
旅游 | 房产 | 资讯 | 体育 | 企业 | 图片 | 视频 | 政府 | 政协 | 网上日照 | 渔家乐 | 酒店预订
|港城快讯|
从“冷春”到“暖秋”——看我市渔业生产(2006年11月07日)
金秋时节,港城迎来鱼跃虾欢蟹肥的喜人景象。据海洋渔业部门统计,今秋全市85%的渔船出海作业,大马力渔船每航次平均产值达到25万元左右,比去年同期增长10%。在饱尝收获喜悦的渔民心头,挥之不去的是今年寒冷的春天,气温低、油价涨、雇工费用增加等一系列原因,使大量渔船滞港待业。据初步统计,整个春天,全市仅有20%的渔船出海。出海船中,盈利船、持平船和亏损船各占三分之一。从“冷春”到“暖秋”,从“渔船滞港”到“满载而归”,除了天帮忙,渔民更感受到好政策、好举措对渔业生产的助推。 四千万元补贴 应对油价上涨 海洋捕捞作为我市渔业的传统支柱产业,在今春遭遇“寒流”:持续偏低的气温使原本衰退的海洋渔业资源“雪上加霜”;柴油价格达到5600元/吨,雇工工资由去年的8000—15000元/年,涨到近19000元/年,特别是燃油价格的飚升,挫伤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我市一方面加大了渔船报废力度,优化渔船结构,淘汰小渔船,整合捕捞能力建造大功率渔船,提高捕捞效益。目前,全市共报废渔船540艘,加快了渔船更新改造步伐。另一方面,根据国家农业、农机燃油补贴等相关政策,及时出台了适合经济发展现状的渔船专项燃油补贴措施。市、区县、乡镇、街道迅速统计渔船数量,严格按照国家标准,对不同作业形式的渔船进行全面补贴。据统计,补贴分两期进行,共发放补贴资金四千万元,受益渔民近10万人。政策支持,使渔民在暖秋感受到收获的喜悦。伏季休渔结束后,我市捕捞生产势头良好。岚山区一位船主介绍说,刚刚开捕时,一个晚上就能满仓而归。随着天气变冷,出海时间加长,但还是比春天赚钱。由于同类鱼鲜活时的价格是死亡后的三、四倍,许多渔民开始注重捕捞鱼类的保存,在渔船上设置许多活水箱,成为渔民增收新招。同时海上出现了许多收购船,专门负责活鱼运输,使海洋捕捞内部产业链更加完善。 年增2万亩养殖区 开创新记录 在春季海洋捕捞全线后退的同时,海上养殖掀开崭新的一页。今年,我市新增养殖面积2万多亩,总面积达到6万亩,是自1998年以来我市海上养殖增幅最快的一年。养殖业的异军突起,一方面来源于海洋资源的衰退和渔民转产,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可观的养殖效益,激活了市场。纵观养殖业发展,浅海养殖新模式不断更新,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。在浅海养殖模式上,生态养殖、立体养殖等新模式已经成为养殖户的首选。为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,今年,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带领我市部分养殖户,到福建莆田等地参观考察。在此基础上,对日照海区进行检测分析,通过考察对比,决定以“贝藻兼养”模式代替传统单纯养殖贝类方法。“贝藻兼养”,主要是在养殖贝类的苗绳上,挂养藻类。藻类既能够净化养殖环境,减少贝类发病率,又由于含有大量的藻胶,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品工业中,市场销路看好。目前,“贝藻兼养”主要选择的藻类是龙须菜。在秦楼街道任家台村任勇的养殖场内可以看到,褐色的龙须菜长势良好。据介绍,龙须菜养起来省劲,卖得也很好。龙须菜的收割跟韭菜差不多,价格每公斤6元左右。预计,每亩年可以增收3000元左右。立体养殖在全市迅速铺开。许多养殖户在海面上养殖贝类,在海底采用低播方法,养殖海参、大竹蛏、西施舌等,使养殖效益不断提高。同时,深水网箱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,目前,我市从事深水网箱养殖的企业有3家,现有网箱88只。 “人工鱼礁” 给鱼儿安“家” 随着海洋资源的衰退,如何保护渔业资源而且能够增殖,成为判断一个地区渔业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准。建设“人工鱼礁”,为海洋生物建造一个“家”,是目前各地开展的一项重建海洋工程。“人工鱼礁”,是指人们在海洋中设置的构造物。如投放废旧船作礁体等。礁体投入海底以后,受海潮的影响,其周围水体的压力场重新分布形成新的流场流态,因水体上升、涡动、扩散,形成异常活跃、生产力繁盛的小型人工生态系统。投礁后礁体表面被附着生物覆盖,而这些附着生物中大部分是鱼类的饵料,诱集鱼类等在礁区觅食、栖息、繁殖,为发展人工增殖放流,营造海上牧场,促进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,发挥重要作用。我市在岚山海域建设一座大型“人工鱼礁”。目前,该项目已完成投资近400万元,投放废旧渔船200余艘,水泥铸体构建7905块,大块石4万立方米。项目完成后将建造“人工鱼礁”群20个,总规模达到16.3万立方。 我市还积极参加“中日水产增殖技术开发合作项目”,在5年的合作期内共完成增殖放流牙鲆鱼近4万尾、日本对虾34万尾,对恢复黄海渔业资源起到了促进作用。在合作项目完成后,2005年我市又增殖放流牙鲆鱼20万尾、日本对虾2700万尾,用以增加近海生态资源。生存环境的保护,不仅拉动了渔业生产,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,使我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作者:王均薇 来源: 日照日报
〖关闭窗口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