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五莲县有一个距今四百多年的“丁公馆”,绝对是春天游玩的好去处。
那么,它在哪儿?又到底是谁的馆舍呢?
说出来您一定会惊讶,馆主人的名气大着呢。
这个“丁公馆”就坐落于于五莲县九仙山脚下丁家楼子村委大院的西边,像一个单家独院的农户,好似沉浸在浩瀚的历史的烟云之中。

“馆”的门口朝南,门前立一个高约5米的牌坊,上书“仰止坊”三个大字。仰止坊的两侧分别题着“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”和“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”这一组对仗工整、寓意深远的楹联。细辨楹联边的小字可见,此乃少滨主人所题。少滨主人者,即丁惟宁是也。

哦,这不正是赫赫有名的丁公石祠吗?对啊,正是。它的主人正是曾担任直隶清苑县知县,升四川道监察御史,巡抚直隶,湖广郧襄兵备副使的丁惟宁。
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历史古迹,一睹“丁公馆”的真面目,并揭开历史的面纱,追寻那段烟消云散的历史,笔者于2017年的初春时节,在朋友的陪伴下再一次来到了这里。

是日,春光明媚,风和日丽,尽管小草还没有“露”头,然而春天的迹象已然呈现于这片土地,早起的煦暖的春风已经捎来了春回大地的消息。
就这样,我们踩着春天的节奏,踏着酥软的土地,从仰止坊走进去细观。当大家移步这里,但见一座三间古朴端庄的石屋,正对着的是石屋的木门。在木门的两边,分别有一个约1平方米大小的木窗。这个三间之屋,除了门窗,用的全是石头,是由几根粗壮的石柱支撑着。让笔者感到惊奇的是,在这里砌屋所用的石料,大的高足2米,宽过半米,厚亦近半米,石与石之间镶嵌得珠连璧合,天衣无缝,足见其建筑水平之高超。

石屋与门相对的后墙留有一个后窗,正上方题有“羲黄上人”四个醒目的大字。据说这是丁家供奉先人的地方。据史料记载,丁惟宁非常孝顺,每逢父母忌辰,必斋素,身穿白衣,在屋内悬父母像,朝夕相拜。而此处设立供奉先人之位,正是他重孝的最好例证。在石屋的东、西、北三面内墙上,有数块刻有文字的石板,上面的文字,字体飘逸,隐约可见。

让笔者尤其感到惊奇的是这里居然有一块无字的石板。据传送,当时这块石板上也写满了文字,但是因它有与《金瓶梅》一书相关的记载,而丁惟宁知道它必将于家有祸,便在临出门时,嘱家人将文字磨平,就成了现在的样子。
从屋子里走出来,笔者站在石屋前面向其屋顶上张望,发现上面题有“毛主席万岁”的字样。而在屋顶的另一面,笔者又发现上面题有“共产党万岁”的字迹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原来,“文革”时期,因丁公祠属“四旧”,红卫兵便想前来破坏。丁家楼子村村民丁启本得知消息后,非常着急,便想方设法对其进行保护。最后,他找来了石灰,让村民宋永发当夜爬上石屋,分别在石屋屋脊的南面和北面用石灰写上了“毛主席万岁” 和“共产党万岁”两排硕大的标语。翌日,当红卫兵到达这里时,见到石屋上有如此题字,非常震惊,也就没敢再破坏它。于是,丁公祠也就幸免此劫,至今保存完好。
近年来,金学研究专家在探讨时,搜集了大量的资料,从而得出结论:《金瓶梅》的作者就是隐居于此的丁惟宁。由此,丁公祠也一时名声大噪,每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。
“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”。朋友,如今正值春日,如有闲暇,不妨来这里看一看“丁公馆”吧……